熱門文章
哪一種運動才能真正對抗肌少症?
發表時間: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槓青年,先拿回人生選擇權
發表時間:2018-06-22

自從《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

東京設計展覽DESIGNTIDE再發現(上)

發表時間:2025-02-05 點閱:715
Responsive image
2024年底去看了睽違12年再度舉辦的「DESIGNTIDE TOKYO」展覽,這個在過去總是有著濃厚實驗性與前衛性色彩的展覽總讓人深受啟發,還還包括舉辦的地點也往往讓人興味盎然。

DESIGNTIDE開始於2005年,承接了Tokyo Designers Block停辦後東京的設計能量,一開始在東京街區舉辦且日益活躍;到了2008年更名為 DESIGNTIDE TOKYO,並以東京中城作為主要會場,持續每年於秋季舉行,一直到2012年為止。展覽得出展者包括邀展設計師與徵集設計師參與,並以「交換思考的場所」為主題,著重在設計師的創造力,展示作品也探索設計的新潮流(TIDE)。

DESIGNTIDE的主會場設計往往也備受矚目,它起用具有潛力的年輕建築師與設計師進行會場構成,演示形式不拘,讓會場本身也是一件作品。像是當年的年輕設計師谷尻誠就曾利用不織布(2008)或是大量的棉花(2009)設計出輕盈且界線模糊的展區會場讓人記憶猶新。

今年的會場選在日本橋室町的MITSUI HALL,由兵庫出生的女性建築師板坂留五負責會場構成,她以「閃爍的焦點」為概念,並在藝術家吉野俊太郎的協助下完成設計。在這個場地中,一片片高低懸掛的大塊不織布覆蓋整個大廳,一方面引導參觀者的視線,同時又創造出有區隔性又保有自由的空間場域,希望打造出讓人聚焦的場域,以自己的方式與展品對話、互動,成為每個焦點都能閃爍且滿盈的空間。

我很好奇時隔12年後,展覽所挑選的產品設計發生了什麼變化?且當我們被太多美麗外觀與高強技術下的產品洗禮過後,作品背後的論述往往會更令人期待;特別是日本的設計教育更著重於思考,因此當觀看作品並對比作品論述時,了解設計師的發想與思考後,便對作品會更加領會。大致看來,展出的作品都有相當的成熟度與可行性,且透過產品闡述著當今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有地方傳統工藝的創生、永續性的探討、新舊材質的嘗試與探討,或者是反映當下生活所衍生的新需求,當然還保留了以前就有的可採購的「MARKET」區,不用擔心看展後會空手而回。

這次的展覽還是有很多有趣的作品,我先挑了這件作品與大家分享:

其中,會場有一區是「SPECIAL EXHIBITION」區,它並不出現在場刊和網站的神秘展品,其中一款名為「シンコキュウ」(深呼吸)的桌上型裝置令我印象深刻。

這款長得很像金屬漢堡的裝置每隔一段時間會像蛤蠣般開闔(?),緩慢明滅的燈光搭配著聲響,原來是呼吸誘導裝置,這是基於慶應義塾大學有關呼吸設計的研究成果,鑒於現代人長時間注視電腦或手機螢幕,導致無意識地呼吸變淺或短暫停止,稱之為「螢幕無呼吸症候群」,該問題可能會降低專注力和理解力,因此便開發了這個特殊的裝置,以聲光來引導使用者每隔10~30分鐘進行約1分鐘的呼吸運動,來維持專注力並減輕工作壓力,讓人慢下來的療癒感受。

這個裝置包括了產品設計設計師松山祥樹、聲音設計是作曲家小西遼(象眠舎主宰、CRCK/LCKS領隊)擔當,圓潤可愛的造型,如果可以拿來當藍芽音響也很不錯(?)(待續)

DESIGNTIDE TOKYO
https://designtide.tok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