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執行主編的話
中國國臺辦於今年度 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亦即媒體俗稱的惠 2月28日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臺31條措施)。此一措施將逐步給予臺企、臺胞和大陸企業、同胞國民待遇。中國的惠臺三十一條措施名為惠臺,實則全面磁吸臺灣的企業、人才,在長期必導致人才、資金、產業的空洞化。有鑑於此,本期的〈前瞻焦點〉探討重點擺在對臺31項措施的內涵,及其對臺灣人才的吸引、產業的發展,以及資本市場的可能衝擊等,並提出因應策略。主要內容的鋪陳,將從總體面的分析開始,並提出政府應以大格局大戰略,包括臺灣永續成長希望工程、青世代希望工程等,來積極回應31項措施的人才、資金及技術的磁吸效應。其次,就細項產業如金融、影視、科技展業的影響分析並予以回應。再者,探討31項措施對臺灣人才的磁吸效應,租稅優惠措施與科技研發智財權的影響及因應。最後,提出對研發租稅優惠措施的反思。
在〈臺灣經濟專欄〉,我們提出一個「海綿城市」的概念與議題,希望透過海綿城市的規劃,來因應極端氣候與人口過度密集化的趨勢,進而建構一個宜居永續的城市。此一嶄新理念,頗有可觀。在〈中國經濟專欄〉上,內容的安排首先針對2018年的盛事:博鰲論壇的發展加以觀察,並指出其開放的四大措施(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保護智慧財產權及主動擴大進口)及金融開放政策與時間表。同時,也探討了美國、歐盟企業對在中國大陸投資的調整、挑戰及可能前景變化的反映,藉以讓國內企業更了解大陸經營環境的走向。
當前數位經濟潮流方興未艾,針對國際間有關新科技的發展是〈國際經濟專欄〉探討的重點。文章內容包括新興產業化的可能發展路徑,無人機的發展及其路徑,以及紅色供應鏈的形成環境及對臺灣的啟示,均有深入的分析。
邁入數位經濟時代,臺灣吸引外人投資策略的嶄新思考,以及大陸吸引臺灣企業赴陸上市對臺灣產業的影響,此二篇文章是〈區域經濟專欄〉的精彩亮點。
在〈 WTO論壇〉中,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經貿摩擦,會不會引發全球貿易主義的抬頭,已成全球最關切的焦點,對出口導向的臺灣,可能帶來的衝擊,更值得關心。因此,兩強對抗的發展和可能演變,以及美國對大陸啟動「 301調查」會不會引發WTO的爭議問題,均在本專欄裡有深入的剖析。
除了上述專欄文章外,最後一篇是有關亞當‧史密斯的「道德情感論」,希望透過理論、思想的饗宴,能讓讀者細細品味亞當‧史密斯在數百年前的心血結晶。
同書類書籍